設立緣起

【三大主軸】
Ⅰ區域整合
Ⅱ源頭管理
Ⅲ特色產業
 
【五大面向】
一、建立食品源頭管理及安全供應
說明:循序全面推動農產品產銷履歷驗證制度,並且協助已驗證業者建置特色品牌,或輔導建立產銷聯盟或共同運銷合作社,具體協助優良農產品生產業者活絡銷售管道。
作法:
1.依屏東優鮮建立模式,逐步擴大至各項農禽畜漁產品的驗證工作,做到學界保證,縣府來助銷。
2.相關通路設立專區銷售管道,直接提供消費者安全選擇。
3.由第三方公正單位進行採樣送驗,確保銷售的產品的安全及
品質。
4.配合產銷履歷和吉園圃的優良標章驗證,進一步提供生產用藥技術輔導,安全的用藥,甚至不用農藥的生產。
5.發揮本校獨特且豐富的專業人才資源,如生產地產品的驗證組織完整,且有多年執行經歷,可立即提升績效。
 
二、加強食安管理體制的完整性
說明:跨縣市合作,商議制定共通性「食品安全自治條例」,全面建構(或系統介接)各地方食品產業之登錄平台,消彌現有中央政府「安心食品履歷追溯服務網」未強制登錄之產業死角。
作法:
1.針對未強制登錄之產業死角建立系統,發揮公權力與食安中心資訊(情報彙整)互補的功能。
2.建立廠商電子登錄平台,此一資訊MAP尚包含研發資訊、教育訓練課程、優良廠商/產品現況及技術資訊等內容(如第四面向)的管理。
3.將成果透過社群資訊公開透明化。
4.籌組人才庫,整理彙集食品安全相關疑慮或問題。
 
三、促進產業加強自主檢驗
說明:協助地方食品相關業者組成產業策略聯盟,例如以同業公會之組織,共同與公正負責的檢驗驗證單位簽約,進行產品原材料、半成品與成品的定期檢驗,甚至於供應商聯合稽核,以落實「食安法」中「三級品管」中的「業者把關」責任。
作法:
1.由食安中心出面輔導廠商(中小企業)如何落實產品原材料、半成品與成品的定期檢驗的把關,建立生產者聯盟,穩定消費者信心。
2.查驗快速檢驗方法(套組)與標準程序結果的落差。
 
四、深化食安管理教育及風險評估
說明:成立教育訓練基地,系統性地落實對農產品經營業者、食品從業人員,以至於食品安全稽查人員的計畫性教育訓練,提高各相關人員對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控管的認知,以及精進各項符合世界潮流趨勢的新技能。
作法:
1.建立食安資訊網,提供正確食安觀念和資訊給大眾。
2.建立單一舉發專線/網頁,接受涵蓋過期食品、非法原料、違法農藥等不法事項檢舉,提供民眾疑慮反應功能及服務。
3.開設食安課程,教育消費大眾及生產業者,配合科普教育深入中小學。
4.配合政府管理單位,蒐集食安風險評估的資訊(例如國內外食安情報與檢驗差異項目),提供管理的參考與評估可能風險。
5.逐年針對地方特色產品進行深入檢驗與研究,找出潛在食安問題,成為相關人員教材。
6.食安人員專業化,定期接受教育訓練。
 
五、進行南高屏澎公私檢驗服務資源的整合
說明: 南高屏澎公私檢驗服務資源豐富(附件2),南區各縣市衛生局已有區域聯合檢驗功能,另有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,成大及屏科大檢驗中心及私立食品檢驗機構如臺灣檢驗科技公司,杜呋萊茵公司、美和科大及景博科技公司等。應可加以整合以上資源,分層分項予以分工。
作法:
1.集中服務業者做好自主檢驗工作,在「南區衛生局區域聯合分工檢驗體系」的分工規劃下,具公權力的衛生局更可負責監督、複驗確認之責。
2.協調漁業署在南部增設水產檢驗點。
 

 

瀏覽數